中伏丨“灸”除病根好时机,养好元气不生病
请记住艾艾贴总代赵泽红的网址:
www.158aiaitie.com
民谚云:
“夏有三伏,热在中伏。”
“初伏防中暑,中伏除病根,末伏躲老虎。”
无不在告诉我们:中伏很重要!

夏季三伏天是四季中阳气鼎盛之际,而三伏中又以中伏最热,阳气在此时达到顶点,今年的中伏长达20天,民间俗称“双中伏”。
把握这关键的20天,此时最适合祛寒湿、养元气,一起来看看该怎么做吧!
/01/
中伏除病根,艾灸养元气

所谓“中伏除病根”,是指在中伏期间对“冬病”予以温热之法祛寒,择壮阳扶正之要穴进行调补,能清除其致病之寒邪,恢复人体正常的阴阳平衡,以消“冬病”之病根。
说起温阳补元之法,莫过于艾灸。
古医书《神灸经论》里早有记载:“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
艾灸,以其特有的温热刺激作用于体表特定部位,刺激了穴位本身,可直接疏通局部淤血、瘀滞,推动气血运行。
同时,艾灸的热效应传递到经络系统,能调节脏腑元气,调动人体的免疫功能,发挥祛除寒湿、平衡阴阳、抵御病邪等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保健之目的。


中伏天里,烈日炎炎,阳气旺盛,是人体调养元气、排除体内寒湿伏邪的绝佳时机。
此时艾灸可达到三阳相加,即同时利用“天之阳、地之阳(三伏灸)、人之阳”三重合力,令人体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体质强健而少病。
★ 中伏元气灸:关元穴、气海穴、足三里、中脘穴
◆ 关元穴
关元穴同时为任脉穴位、小肠募穴和足三阴会穴。
艾灸关元有培元气、补肾气、暖下焦的作用,可改善肾虚腰痛,并调理妇科的痛经、各种妇科炎症以及男性前列腺疾病等。
◆ 气海穴
气海穴意为诸气之海,艾灸此穴具有培肾补气、益气调经之功。
对于真气不足、脏腑虚寒引起的小腹冷痛、遗尿、阳萎及四肢乏力等问题均具有调理作用。
◆ 足三里
《针灸真髓》曰:“三里养先后天之气,灸三里可使元气不衰,故称长寿之灸。”
艾灸足三里,能益后天而养先天之气,使元气不衰,脾胃不败,从而强身壮体、防病延寿。
◆ 中脘穴
中脘穴为后天之本胃之募穴,亦位于任脉上为腑之会穴。
通过艾灸可激发胃气,补益后天之本,同时恢复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令体内湿浊得以顺利排出,使身体恢复轻松、清爽。
/02/
中伏热养生,吃面晒晒背

夏季湿热较重,中伏又是阳气旺盛的时期,人体新陈代谢会加快,对能量的需求增多,饮食上要讲究利湿兼顾清补。
我国许多地区都流传着“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
中伏的时候,暑热易让人们食欲不振,面食能增进食欲,且相对好消化,减少肠胃负担。
此外,一碗热汤面下肚,利于发汗散热,从而祛除体内的暑气与湿气。
中伏天,适当进行“日光浴”,对养阳防病也有帮助。
古人认为,晒太阳就是借天地之阳气,补到人体身上,同时还能促进体内气血流通。
夏季阳光充足,三伏天的太阳更具能量,适当晒晒背部,可以温煦督脉阳气,驱除体内寒气,是很好的补阳方法。
晒背时,应选择早上8-9点或者下午4-5点的时候,避开酷热的正午时段。每次晒20分钟左右即可,过后要注意补水,以温开水为佳。
文章装载来自 艾艾贴订阅号
*文章部分内容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我们尽快删除处理,感谢!

深圳前海艾艾贴总代理 授权总代:赵泽红 微信号:18823198636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