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艾贴 - 首页艾艾贴代理价格 - 前海艾艾贴代理 - 全网正品保障

欢迎访问深圳前海艾艾贴网站!(https://www.158aiaitie.com)

艾灸调理泄泻(急慢性肠炎、肠结核)

2024-02-21 17:35:26分类:艾灸知识 阅读:71

记住艾艾贴总代赵泽红网址:

www.158aiaitie.com

泄泻又称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甚至泻如水样的一种病证。现代医学称本病为急、慢性肠炎。
本病在《黄帝内经》中称之为“泄”,并有“濡泄”、“洞泄”、“飧泄”、“注泄”等记述;汉唐时代称为“下利”;宋代以后统称为“泄泻”。
急性肠炎或急性胃肠炎发病急骤,腹痛泄泻,恶心呕吐,常伴恶寒发热。腹痛呈阵发性绞痛,一日腹泻数次甚至20余次,多呈黄水样或黄糊状样的大便,有些患者的粪便可为脓血粘液样,但很少有里急后重症状。由于腹泻及呕吐,患者常有失水现象。个别患者中毒症状严重,在剧泻、失水及严重腹痛后,常有血压下降,面色苍白或发绀,少数患者可出现意识模糊甚至神志不清。
慢性肠炎起病缓慢,症状以腹泻为主,每日2~4次,大便间夹脓血和粘液,常伴有阵发性腹痛和里急后重,便后可以级解。经过数天发作后,继则有长短不一的症状缓解期,此时大便可完全正常,但有反复发作的趋势。发作的诱因有情绪激动、过度疲劳、饮食失调、继发感染等,以致发 作和缓解反复交替出现,致令病情进一步发展。有些患者亦可无明显的急性发作,大便次数不增加,外观成形,仅在粪便中含有血、脓和粘液。病延日久,病者可出现消瘦、贫血、低热、肝肿大等,部分病人在慢性过程中,病情突然恶化,腹泻每日可达20~30次,排出含血、脓、粘液的粪便,并有高热、呕吐、腹胀、腹痛、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偶有出现神志昏迷、休克等危象。
【病因病机】
本病的主要病变在脾胃与大、小肠。其发病原因,多由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和及脏腑虚弱等因素所引起,然其主要关键在于脾胃功能障碍。
1。感受外邪:外邪引起的泄泻以寒、湿、暑、热为常见,其中尤以湿邪为多见,由于脾喜燥恶湿,外感湿邪,最易困阻脾阳,脾失健运,水食相杂而下,发生泄泻。正 如李士材所说:“脾土强者,自能胜湿,无湿则不泄。若土虚不能制湿,则风寒与热皆得干之而为病,故曰:湿多成五泄。”
2。饮食所伤:由于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过食生冷或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常,清浊混淆而成泄泻。如《景岳全书·泄泻》篇说:“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
3.情志不调:由于脾胃素虚,复因情志失调,忧郁恼怒,以致肝失疏泄,横逆乘脾,脾胃受制,运化失常而成泄泻。
4.牌胃虚弱: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倘因饮食不节,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虚衰,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5.肾阳虚衰:久病之后,损伤肾阳,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脾失温煦,运化失常,而成泄泻。
现代医学认为,肠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或慢性肠壁粘膜的炎症性病变。临床上分急性肠炎和慢性肠炎两种。急性肠炎多由病毒、细菌、霉菌或肠寄生虫等原因引起的急性肠道感染性炎症,其中以病毒性肠炎和细菌性食物中毒最为常见,急性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一般都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属于中医学的“泄泻”范围。细菌性食物中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以呕吐、腹痛、腹泻为主症,严重者除急性腹泻外,尚有剧烈腹痛和频繁呕吐,甚则引起脱水或休克,所以在中医学文献中将其归纳于“霍乱”范畴。
急性肠炎或急性胃肠炎需与急性细菌性痢疾和霍乱相鉴别多慢性肠炎应与慢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结肠癌、血吸虫病、结肠过敏等相鉴别。
【辨证施治】
泄泻多因湿邪伤脾所致,故治疗以健脾利湿为主,兼祛风、寒、暑、热之邪。与脾虚失运,水湿内生,或湿邪困脾,脾运失司。肝肾与泄泻虽亦有关,但均需在脾胃虚弱的基 础上才能发生。故治以扶脾补虚为主,兼以温肾或抑肝。
1。急性泄泻(急性肠炎)
1)寒湿泄泻型
症状:腹痛肠鸣,大便清稀,水谷相杂,甚如水样,肢体因重,或伴恶寒发热,头痛肢楚,舌淡红,苔白腻,脉濡缓。
调理原则:解表散寒,运脾利湿。以取督脉、手足阳明、任脉、足太阳经穴为主。
艾炙配穴 :大椎、合谷、大肠俞、天枢、气海、足三里、阴陵泉。
随症加穴:发热甚者,加大椎;若泻下过甚有虚脱现象者,加神阙、关元、百会。
配穴原理:本型乃因寒湿困脾,运化失司,寒入大肠,传导失常。故取大肠原穴合谷、督脉会穴大椎以通阳达表,发散寒邪;取大肠俞、天枢俞募相配,以调整大肠功能;气海、足三里调理气机而止腹痛;取脾经合穴阴陵泉以健运脾胃而利水湿。诸穴协用,可使风寒外解,湿浊内化,则泄泻自止。若因泻下过度,发生虚脱危象者,可用大艾炷灸神阙(隔盐灸)、气海、关元培本固元,灸百会升阳固脱,并应配合静脉补液或药物治疗。
2)湿热泄泻型
症状: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或泻而不爽,便色黄褐,或间夹粘液、脓血,气味移臭,肛门灼痛,或兼后重,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兼呕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调理原则:清热利湿,调和肠胃。以取手足阳明、任脉、足太阳经穴为主。
艾炙配穴 :天枢、气海、合谷、上巨虚、阴陵泉、三阴交。
随症加穴:
1热重加曲池、太白;
2呕吐加内关、中脘。
配穴原理:本型乃湿热互结,伤于脾胃,下注大肠,传导失常,故取大肠之募天枢、大肠之原合谷和下合穴上巨虚,针而泻之,以清泄湿热,调和肠胃;配气海疏理气机,调运升降,再取脾经合穴阴陵泉,足太阴、少阴、厥阴之会三阴交,运脾利水,使湿热从小便而出。热重者加大肠合穴曲池,脾经俞穴太白以助清泄邪热之力;呕吐者加中脘、内关以增和胃降逆之功。若吐泻过度,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者,应及时给予静脉补液,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的紊乱。
3)伤食泄泻型
症状:腹痛拒按,肠鸣漉漉,泻下粪便,量多稠粘,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淡红,苔垢腻,脉滑。
调理原则:消食导滞,调理脾胃。以取任脉、足阳明、足太阴经穴和脾之背俞穴为主。
艾炙配穴 :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公孙。
随症加穴:
1若泻下不畅,腹部胀痛,矢气频转者加支沟;
2食积而脘腹痞满者加璇玑。
配穴原理:本型由于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职,故取中脘。中脘乃胃之募穴,且为六腑之会,主消纳水谷,配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足三里,泻之以调中行滞;天枢为大肠之募穴,功能行气化滞,泻之以消积导滞;再取脾之背俞穴脾俞,脾经络穴公孙,以健脾助运,脾运健则食滞自消。如食滞较重,脘腹胀痛,矢气频转而泻下不畅,可因势利导,根据“通因通用”的原则,取手少阳三焦经之经穴之沟,以调畅三焦气机,通腑导滞。
2.急性泄泻(急性胃肠炎)
1)霍乱寒证型
症状:发病暴急,上吐下泻,初起所下尚带稀粪,继则泻下清稀,或如米泔水,不甚臭秽,腹痛喜热,四肢欠温,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细。若吐泻过频,可致阴竭阳脱,变为霍乱脱证。
调理原则:温中散寒,辟秽化浊。以取任脉、足阳明、手厥阴经穴为主。
艾炙配穴 :中脘、下脘、天枢、神阙(隔盐灸)气海、内关、足三里。
随症加穴:
1吐泻频繁,加劳宫、里内庭;
2两腿转筋加刺承山。
配穴原理:本型乃寒湿秽浊之气壅滞中焦,阳气受遏,升降失司,清浊相干,气机逆乱,以致上吐下泻。故取胃募中脘、大肠募天枢,配以下脘、三里,先用泻法,以驱散寒邪,后用补法,以振奋中焦阳气,调整肠胃功能。“寒则温之”,非灸不可,寒重症急,尤需重灸,温中散寒。以助消纳运化之力。气海、神阙皆为真气之所系,灸之可益气固元,以复中土下陷之气。内关止呕,承山解痉,劳宫、里内庭而镇吐止泻,诸穴相配,补泻兼施,针灸并用,使驱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如因吐泻过频,失液过多,有转脱证趋势者,除按霍乱脱证针灸外,尚需及时应用药物及静脉补液治疗。
2)霍乱湿热型
症状:吐泻骤作,发热烦渴,脘腹绞痛,便下秽臭,小溲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甚则面青甲紫,手足厥逆,筋脉拘急,脉象沉伏。
调理原则:清热化湿,辟秽泄浊。以取手厥阴、足太阳、任脉、足阳明经穴为主。
艾炙配穴 :曲泽、委中、中脘、天枢、气海、内关、足三里。
随症加穴:
1四肢厥冷者,加合谷、十宣(刺出血)、十二井(刺出血),
2筋脉拘急者,加阳陵泉、承山。
配穴原理:本型乃暑湿秽浊之气,郁遏中焦,乱于胃肠,气机阻滞,清浊不分,致脘腹绞痛,吐泻并作。由于邪热内盛,故宜先刺曲泽、委中出血,清泄热邪以防内陷;腑病当取募穴,故取胃募中脘,大肠募天枢,以清胃肠湿热,调运升降气机,气海理气止痛,内关降逆止呕,足三里助运止利。若湿遏热伏,气机痞塞,经隧失于通达,脉道为之不利,而致面青甲紫,四肢厥冷者,加大肠原穴合谷,以清内解外,加刺十宣或十二井穴出血,以泄热开闭,活血祛;筋脉拘急者加筋之会穴阳陵泉及治转筋效穴承山,以解痉缓急。如吐泻过频,亡津脱液者,需及时应用药物和静脉补液,及时控制感染,纠正水和电解质的紊乱。
3)霍乱虚脱型
症状:暴吐暴泻,腹痛肠鸣,面色青白,目眶凹陷,四肢厥冷,指螺皱瘪,筋脉挛急,冷汗淋漓,血压下降,舌质淡紫,舌苔干腻少津,脉象沉细微弱。
调理原则:补气益阴,回阳固脱。以取督脉、任脉、足阳明、手厥阴,足太阴穴为主。
艾炙配穴 :百会、中脘、神阙、气海、关元、天枢、内关、足三里、公孙。
随症加穴:
1意识模糊者加人中;
2手足转筋者加曲池、承山。
配穴原理:不论霍乱寒证或热证,若暴吐暴泻,频繁不止,必致津液顿亡,继则气随液脱,阴损及阳,终至阴竭阳脱,病入险境,先贤治血有“血脱益气”之例,津血同源,今有形之津势将暴脱,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故取百会、神阙、气海、关元,大炷艾灸,以益气固脱,回阳救逆;针刺中脘、天枢,两募合用,内关、公孙八法相配,再加胃经合穴足三里,用热补手法,扶土益气,以振奋胃肠机能,调运脾胃升降。意识模糊者加刺人中,与内关相合,更有强心通脉、升压开窍之作用;手足转筋加曲池、承山、以舒筋缓急。
本证起病急骤,症情险恶,仓卒之间,除用针灸应急外,必需应用中西药物治疗及大量静脉补液,以期迅速控制感染,纠正脱水,补充有效血容量,保持酸碱的平衡,方可出险履夷。
4)霍乱绞痛型(干霍乱,又称“绞肠痧”)
症状:卒然腹中绞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烦躁不安,甚则面色青白,唇甲紫绀,四肢厥冷,但头汗出,舌质紫暗,苔黄腻,脉沉伏。
调理原则:辟浊解秽,利气宣壅。以取十二井和手太阴、手足阳明、任脉、足太阳经穴为主。
艾炙配穴 :十二井穴、曲泽、委中、中脘、天枢、气海、合谷、足三里。
随症加穴:
1若闷乱欲绝,神识模糊者,加刺人中、素髎、十王,
2欲吐不吐者,加内关。
配穴原理:本型乃暑湿秽浊之邪,阻遏中焦,邪浊壅闭,热盛于内,气机窒塞,上下不通。故先宜刺十二井穴及曲泽、委中出血,以辟浊解秽,开郁泄热;取胃募中脘、大肠募天枢,利气宣壅,疏通中州;加气海以行气活血,解痉止痛;再配胃之合穴足三里,大肠原穴合谷,既可调运上下,且能泄热开结。闷乱欲绝,神识模糊者,加刺人中、素髎以开闭宣窍。欲吐不吐者,加内关可宽脑利膈,理气和胃。
3.慢性泄泻(慢性肠炎)
1)脾虚泄泻型
症状:大便溏泻,水谷不化,反复发作,纳谷不香,食后胀满,稍进生冷、油腻,便次即增,精神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象缓弱。
调理原则:健脾和胃,益气化湿。以取足阳明、足太阴、任脉经穴和脾、大肠的背俞穴为主。
艾炙配穴 :脾俞、大肠俞、天枢、气海、归来、足三里、阴陵泉。
随症加穴:
1胃脘胀满,嗳气时作者,加胃俞、中脘:
2若久泻不愈,中气下陷,兼有脱肛者,加百会、长强;
3泄泻完谷不化者,加外劳宫。
配穴原理:本型为脾虚泄泻型,因脾主运化,宜升则健,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运化失常,则大便溏泄。故取脾俞、气海健脾益气:大肠俞、天枢厚肠正泄,归来、足三里调运升降:再配阴陵泉运脾利湿;胃胀嗳气加胃俞、中脘,俞募相配,和胃降逆;脱肛加百会、长强,益气升提。诸穴协用,共奏健脾和胃,益气化湿之效。
2)肾虚泄泻型
症状: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完谷不化,腹部畏寒,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象沉细。
调理原则:温补脾肾,飲肠止泻。以取足阳明、任脉、督脉经穴和脾、肾、大肠的背俞穴为主。
艾炙配穴 :脾俞、肾俞、命门、大肠俞、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
随症加穴:
1脱肛者,加百会、长强;
2脐腹作痛者,加神阙(隔盐灸),
3久泻不愈者,加十字灸。
配穴原理:本型多由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或因脾虚久泻,脾病及肾,肾阳虚衰,火不生土,脾失温煦,运化失司所致。故取肾俞、命门温肾壮阳,益火生土;脾俞、气海益气扶土,振奋脾阳;关元为足三阴与任脉之会,又为小肠之募,既能益命门真火,又可补三阴经气,且能助小肠化物而分别清浊;大肠俞、天枢俞募配合,飲肠止泄;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功能健脾和胃,升清降浊。诸穴相配,标本兼顾,既可行阳,又可益火,俾得日照当空,则阴霾自散,泄泻自愈。
【注意事项】
1.对本病须明确诊断,应针对病因施以适当的灸治,才能取得应有的疗效。
2.对于腹泻频作,脱水严重者,可配合输液治疗。
3.注意饮食卫生,宜吃清素食物,忌食生冷、辛辣和油腻等食品。
4。编者治疗脾肾阳虚的慢性泄泻(包括慢性肠炎、过敏性肠炎),即采用编者的经验穴“十字灸”(水分、神阙、气海、天枢),用艾卷温和灸30分钟,或用艾炷隔姜灸,每次每穴各灸3~5壮,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辄获良效。

*文章有效期至2024年2月22日

*文章转载来自 中国灸法治疗学

*文章部分内容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感谢!

*本文如有侵犯了任何一方的合法权益,告知即删;
*本资料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意味对此作出任何承诺;

*注:以上内容仅提供一种治证思路,供参考。

*本资料仅供内部学习资料,请勿做商业使用;

深圳前海艾艾贴总代理 授权总代:赵泽红 微信号:18823198636

艾灸调理蛔厥(胆道蛔虫病)

艾灸调理便秘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记录:

未查询到任何数据!


关注我们

    中国石斛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