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艾贴 - 首页艾艾贴代理价格 - 前海艾艾贴代理 - 全网正品保障

欢迎访问深圳前海艾艾贴网站!(https://www.158aiaitie.com)

XBB毒株会引发腹泻?不用再抢“蒙脱石散”,用艾条治腹泻更有效!

2023-08-22 18:07:10分类:产品介绍 阅读:125
近日,“蒙脱石散”突然冲上了热搜
原因是据传“大杀四方”的XBB毒株即将进入国内
而这种毒株主攻心脑和胃肠
感染后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2022年12月31日晚
一张截图在朋友圈流传
这也让“蒙脱石散”这一药物迅速脱销
XBB毒株是否会导致腹泻?
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廖山婴表示,新冠感染的症状以呼吸道症状为主,有一部分患者也会有消化道症状,但不同临床观察报道的发生率有所不同,大约有10%的患者可有消化道症状。新冠感染如发生腹泻,原因有多种。新冠病毒本身就会感染胃肠道黏膜,导致病毒性肠炎,从而发生腹泻。
那么,有必要囤蒙脱石散吗?
蒙脱石散是可以改善成人及儿童的急慢性腹泻症状。蒙脱石散的原理是通过在肠道表面吸附病原微生物,保护肠道黏膜,并减少腹泻次数,但是如果过量服用也可能会导致便秘。其实中成药“黄连素、藿香正气”都有很好的止泻作用。
艾灸可有效调理新冠腹泻
腹泻俗称“拉肚子”,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艾灸具有温经散寒、健脾祛湿的作用,对于新冠引发的腹泻可以采用艾灸调理法,效果很好。
① 轻度腹泻:一个穴位搞定
神阙穴:如果是轻度腹泻,我们只要温灸神阙穴,大人一次40-60分钟,小孩一次20-30分钟,一天灸两三次一般就可以恢复。
② 中度腹泻灸治穴位:中脘,天枢,足三里。
灸法操作: 温和灸中脘、天枢和足三里,每穴大约20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发热。
如果腹泻厉害,一天可以灸三到五次,一般一两天可以恢复。
张景岳云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本病无论虚实,皆不可攻伐太过,应以扶正为主,攻邪为辅。
从经络理论来看,脐与脾、胃、肾和大肠相通,为精、神、气、血往来之枢要,灸中脘穴可通过经络刺激内脏,起到温经散寒、健脾止泻的作用。天枢为大肠募穴,能调理肠胃气机。足三里健脾益胃,“肚腹三里留”,是治疗肠胃疾病的效穴。
日常腹泻艾灸调理法
腹泻也要辩证施治,找准病因才能灸到病除。日常发生的各种腹泻,艾灸都有好的效果。
① 虚寒腹泻
寒性腹泻的人,主要症状是很怕着凉,只要受点寒凉就腹泻。这种虚寒性腹泻的病人,最适合用神阙和关元这两个穴位来温阳,若时间充足也可以加灸足三里。
神阙穴为任脉上的阳穴,就是肚脐眼正中的位置,有很好的温阳作用,是人体的长寿大穴。
关元穴在脐下三寸,也就是四横指的位置,关元也是一个温阳大穴。
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距离胫骨前脊外侧一横指的距离,是胃经穴位,它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扶正祛邪的功能。
艾灸方法:每次每穴灸20~30分钟,连灸9天休息3天,再灸下个疗程,直至痊愈。
② 脾虚腹泻
脾虚腹泻的病人就像俗话说的“直肠子”,不仅日常胃口不太好,而且吃完饭就想去厕所,大便不成形,很稀薄,经常腹胀肠呜,面色黄,没光泽,容易疲劳。
治疗脾虚腹泻,应温中止泻,健脾益肠。艾灸时要选的穴位是阴陵泉和下巨虚。
阴陵泉在胫骨内侧髁的下面凹陷处;下巨虚在外膝眼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是小肠的下合穴,有调肠胃、通经络的功用。
艾灸方法:每次每穴35分钟左右,每日1次,重者每日2次。连灸10天休息3天,再灸下个疗程,直至痊愈。
③ 肝郁腹泻
肝郁腹泻的病人,是一紧张、一着急就想上厕所。这种腹泻和情绪有很大的关系,大多会因为抑郁恼怒而腹泻,伴有胸胁胀闷,腹内作响,腹痛而难忍。病因是肝气淤滞不疏,所以叫肝郁腹泻。
治疗肝郁腹泻,就要疏肝止泻,建议取的穴位是肝俞穴和期门穴。
肝俞穴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位置。肝俞穴属于背俞穴,有疏肝理气的功效,常用来治疗胁痛、黄疸等肝胆疾病。
期门穴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的位置。期门穴是肝经的募穴,主治胸胁胀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等肝胃病证。
艾灸方法:每次每穴灸30-50分钟,每天一次,连灸10天后观察效果,如果觉得有效果,可以休息三天后灸下一个疗程。一般灸三个疗程后,可以根据情况逐渐减量。
④ 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主要灸神阙这个穴位。给不会说话的婴幼儿施灸时,一般是手持艾条温和灸,另一只手食指和中指分开按在穴位两侧,用来感受温度,以免烫伤孩子。对于小儿腹泻来说,每次每穴灸十分钟就可以了。
对于大一点的、配合度较好的孩子,如果是寒性腹泻腹痛,为了达到止泻的效果,也可以在神阙穴做隔盐灸或隔姜灸,施灸要注意谨防烫伤。


深圳前海艾艾贴总代理 授权总代:赵泽红 微信号:18823198636

脾虚的人老得快,美容不如用艾条养脾胃!脾胃好气血才会好!

艾艾贴牌清艾条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记录:

未查询到任何数据!


关注我们

    中国石斛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