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与针法、拔罐、刮痧有什么不同?
请记住艾艾贴总代赵泽红的网址:
www.158aiaitie.com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刮痧、拔罐、艾灸、针法等皆可有效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使各经脉气血运行通畅,以达到保健之目的。

那问题来了,都是通经络,艾灸与针法、拔罐、刮痧具体有哪些不同?使用时又分别应该注意什么?自己到底适合哪一种?
别急,你想知道的,在今天的文章里都会有答案。
01 拔罐

拔罐是一种以罐为工具,通过燃火或者抽气的方法使罐内部产生负压后,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以造成局部皮肤瘀血,从而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方法。
由于拔罐时产生的真空负压有较强的吸拔之力,可使毛孔充分张开,汗腺和皮脂腺的功能受到刺激而加强,加速体内寒湿之气的排出,使经络气血疏通。
拔罐的主要用处是改善瘀阻、排出外邪,而这种排邪需要阳气的带动,因此体虚的人使用拔罐的话可能会造成气血进一步亏虚,曾经有报道一对夫妻三个月内频繁拔罐,后双双被确诊贫血。

拔罐注意事项:
①有严重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血友病等血液性疾病的患者不建议拔罐。
②体弱的老人、幼儿,以及心脏病、结核病、骨质疏松、晚期癌症等患者也应慎用此法。
③心前区、皮肤细嫩处、皮肤破损处、皮肤瘢痕处、乳头、骨节突出的地方不宜拔罐。
④不建议短时间内同部位多次拔罐,最好等上次拔罐的印记消退后再进行。
⑤拔完罐要避风寒、注意保暖,当天不宜洗澡,避免摩擦拔罐部位。
02 刮痧

明朝综合性医书《景岳全书》记载:“盖以五脏之系,咸附于背,故向下刮之。”
刮痧就是通过对人体皮肤的反复刮动,使皮肤局部“出痧”,从而到达活血化瘀的作用。
刮痧可以舒缓人体某些部位长期劳累造成的酸痛,缓解人体疲劳,起到调整人体经脉流转、顺气活血的作用。
但应注意的是,刮痧实质为泻掉实邪之气。所以,刮痧必须刮在淤堵的地方,才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促进经络通畅,而如果刮在经脉空虚的地方,反而可能伤气血。
刮痧注意事项:
①孕妇、白血病、血小板减少者、心脏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患者,以及醉酒、过饥、过饱、过渴、过度疲劳等人群,均不宜使用刮痧。
②第二次刮痧需待上次痧疹消退(通常为5-7 天)后再进行。
③刮痧时及结束后应注意保暖,休息3小时后方可洗澡。
03 针法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针灸=针刺,其实不然,“针灸”包括针刺和艾灸。
针刺,也称针法,是将毫针刺入腧穴,通过针刺补泻手法,激发经气,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针法与灸法在功能特性和作用原理上并不相同,如《千金翼方》中说:“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针灸学》也提到“针剌偏于清泻,艾灸偏于温补”。
《医学入门》更是强调:“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有些病确实单纯针刺效果不够理想,此次就需要用上艾灸,可见艾灸的应用范围要比针法更广。
而在操作方面,针与灸也有所区别。
针刺采穴,需要精确到穴位那一个“点”,艾灸则是对一片区域进行能量覆盖,因此取穴时可“离穴不离经”,不要求像针刺一样精准,因此更适合大众居家保健。
针法注意事项:
针法需要一定的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训练,因此不建议在家自行尝试,如有需求,建议去专业的机构,由专业医师操作,安全性更高。
04 艾灸

艾灸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数千年来,传承至今并广泛应用。
艾灸跟刮痧、拔罐最大的区别在于,艾灸本身具有培补人体阳气,生血活血的作用,搭配不同穴位可以调理不同体质,这一点决定了艾灸的不可替代性。
人体的元阳之气与生俱来,如果损耗了,是不能再生的,只能补充,而药性和热性都是强大的外援,艾灸不仅调动了人体自身的力量,还借用了艾草的药性和灸火的热性来,这是刮痧、按摩等方法所不具备的。
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祛寒止痛、补虚固脱、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
05 总结

刮痧和拔罐虽然能够疏通经络,但并非所有人都适用,体虚的人不宜刮痧或拔罐,因为这类人群原本就气血不足,刮痧或拔罐往往会出血、出痧,从而加剧气血不足。
而针法,由于操作要求更高,并不适合普通大众居家使用。
灸法,不像针法那样对穴位定位要求十分准确,同时因艾叶具有纯阳特性,既能排出体内寒湿之邪,也会给身体补充阳气,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不仅适合健康人群养生保健,也适合体虚之人调理身体,在操作上也更为便捷、安全。
文章装载来自 艾艾贴订阅号
*文章部分内容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我们尽快删除处理,感谢!

深圳前海艾艾贴总代理 授权总代:赵泽红 微信号:18823198636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