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时,艾灸穴位的先后顺序是怎么样的?
在古代的时候,古人早就把艾灸的顺序规定好了。所以我们按古人的方法去传承就可以达到好的艾灸效果。
古书籍《医学入门》记载:“灸则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
先阳后阴,是指哪里呢?在《黄帝内经》里有记载:“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上阳下阴,左阳右阴。在四肢中,手掌连胳膊肚面为阴,足背顺连腿前为阴,反之则为阳。”
在中医的阴阳学说中,头为阳、足为阴;左为阳、右为阴。
“先上后下”就是先灸上半身,后艾灸下半身,因人体半身以上属阳,半身以下属阴,这样艾灸可以达到阴升阳降,水升火下,水火既济。
“先少后多”就是初灸者的艾灸量宜先小后大,逐渐适应,再加量。
我们身体里的阴阳之气运行自有其规律,一般是从阳气较足的部位流向阳气较弱的部位。
有的人手脚冰凉是因为中间堵住了,阳气过不去,或者阳气本来就弱,还没运行到手脚就已经“耗尽了力气”。
做艾灸懂得顺应身体正气运转的规律,更加能事半功倍,所以做艾灸,是有顺序的。
艾灸时的顺序是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背面后腹面,先少后多的规律。
所以,我们在艾灸时如果部位较多,而且穴位零散,那么我们要先艾灸背部,上部,头部的穴位;接着是艾灸前面胸腹部,手的穴位; 最后是艾灸下腹部,脚的穴位。
如不按顺序施灸,先灸下部脚的穴位,后灸头部,有的人可能会出现头面烘热,口干咽燥等问题。
为什么背面是阳,腹部是阴呢?
因为在古时候,我们是农耕大国,古代先民每天都要种地,大家都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因此,中医将背部和上半身晒到太阳的归为阳,腹部和下半身晒不到太阳的归为阴。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