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艾贴 - 首页艾艾贴代理价格 - 前海艾艾贴代理 - 全网正品保障

欢迎访问深圳前海艾艾贴网站!(https://www.158aiaitie.com)

中风艾灸哪里?怎么贴?艾艾贴使用方法 穴位图

2020-03-26 07:28:07分类:艾灸深度调理 阅读:796

记住艾艾贴总代赵泽红网址:

www.158aiaitie.com

中风,又称“卒中”,现代医学称之为“急性脑血管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为中老年常见的一种急性疾病。临床以突然口眼嘱斜,言语蹇涩不利,肌肤麻木不仁,或部分肢体运动障碍,半身不遂,甚至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特征。其病死率与残疾率均极高。
本病可分为出血性与缺血性两大类。前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其中以脑血栓形成最为多见,脑出血次之,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栓塞更次之。
【病因病机】
中风的发病原因,历代医家见解不一,综而言之,有“外风”和“内风”两种学说。唐宋以前多从“外风”立论,如《灵枢·刺节真邪篇》说:“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虚邪偏客于身半......发为偏枯。”其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认为“络脉空虚”,邪气乘虚入侵所致。迨至于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风候》也认为“风偏枯者,由血气偏虚,则腠理开,受于风湿”而成。再如严用和《济生方·中风论治》亦谓:“荣卫失和,腠理空疏,邪气乘虚而入”等等。
迄至金元时代,医林诸家多从“内风”立论,如刘河间《河间六书》说:“暴病暴死,火性疾速故也。”提出心火暴盛的看法。李东垣《东垣十书》也说:“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提出气虚的观点。朱震亨《丹溪心法》则说:“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并说:“按《内经》已下,皆谓外中风邪,然地有南北之殊,不可一途而论。......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提出痰热的论点。张景岳《景岳全书》更明确地说:“非风一证,即时人所谓中风证也。此证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以上诸家论述,尽管所持论点不一,但主张中风属于“内风”观点是一致的。这一论点符合实际,多为后世医者所从之。
本病的发生可由多种因素所引起,诸如:精神因素,如忧思恼怒;饮食因素,如嗜酒与多食肥美;生活因素,如房劳不节劳累太过等,以致阴亏于下,肝阳内动,气血逆乱,夹痰夹火,上蒙清窍,横窜经络,故见猝然昏仆、肢体瘫痪等症。
本病的病机可概括为风、火、痰、瘀四种:
1.肝风内动:由于肝风内动,迫血上涌,阻塞清空,以致神志昏迷。即《素问·调经论》所说:“气之与血,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清·叶天士认为本病“乃身中之阳气变动......此本体先虚,风阳夹痰火塑塞,以致营卫脉络失和。”此由内风所致。
2.心火暴盛:由于心火暴盛,心神昏冒,诚如刘河间所谓“所以中凤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基而卒中之也亦非中于风雨,由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本病在卒中期,火热征象最为多见。
3。痰浊内蒙:由于痰浊内蒙,湿痰阻络。正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谓:“仆击偏枯......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中风病好发于素体肥胖、多湿多痰之体,或酒食不节、多食肥腻、生热生痰。风阳上扰或心火暴甚之时,夹痰湿上蒙清窍,则神志昏蒙;阻于廉泉,则喑不能言;窜入经络,则肢体瘫痪。朱丹溪主痰热者,乃本于此。
4。血液瘀滞:由于血液瘀滞,阻于脉络。肝风内动,血菀于上,则使脑络血瘀,阻碍神明;瘀阻经络,则成半身不遂。如仅是肝风夹痰,横窜经络,影响经络的气血运行,其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临床仅表现为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症,称为中经络。如风阳暴升,痰火相夹,气血逆乱,上冲于脑,痰热内蒙,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者,则称为中脏腑的闭证。如肝阳痰火炽盛,正气亏虚,正不胜邪,导致阴竭阳亡,则称为中脏腑的脱证。更有中风久延,耗伤气血,成为气血两虚之证。
总之,中风急性期一般以标实为主,或本虚而标实。久病或严重者则由实转虚,甚至变为脱证。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本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种:
(1)脑出血:主要原因为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也可因脑动脉瘤破裂、脑血管畸形等原因引起。
(2)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发性者常见原因为先天性动脉瘤,其次为动脉硬化和血管畸形。其由脑栓塞各种血液病、颅内肿瘤等所致者较少。如因脑出血破裂入脑室内或穿破皮层而至蛛网膜下腔者,属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3)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原因为动脉硬化和高血压。可因心力衰竭、休克、出血、疲劳、睡眠等引起血压降低,血流缓慢,血粘度增加,或血凝固性增高而形成血栓。
(4)脑栓塞: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心肌梗塞所产生的壁血栓,细菌性心内膜炎的赘生物的脱落等,皆可成为栓子。一旦栓子进入血液循环,堵塞于脑动脉中,即发为本病。
【辨证施治】
1.急性期
急性期分中经络与中脏腑。中经络分阴虚阳亢、风阳上扰,痰热夹风、横窜经络两种证型;中脏腑分闭证(阳闭、阴闭)脱证两类。其辨治如下:
1)阴虚阳亢,风阳上扰型
症状:平素有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失眠多梦等症。继则突然一侧肢体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蹇:症状由轻转重,但神志清晰。舌质红、苔白或薄黄,脉象弦滑或弦数。
调理原则:平熄内风、滋养肝肾。以取足少阳、手少阳、足厥阴、足少阴经穴为主。
艾炙配穴 :风池、外关、太冲、太溪、三阴交。(瘫痪、失语、口喝等治法,参阅后遗症条)
配穴原理:本型由于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血菀气逆,则见头痛、耳鸣等症:阳亢动风,则为偏瘫肢麻。故取风池、外关以熄上逆之风阳;取太冲平熄肝风而养肝阴;取太溪、三阴交以滋肾水而柔肝木、泻标实而补本虚。数穴配合,以奏平肝熄风,滋养肝肾之效,则病自愈。
2)痰热夹风,横窜经络型
症状:突然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眼歪斜,口角流涎,痰多而粘,头晕或痛,或朦胧嗜卧,或微发热,便干或秘,舌蹇,语言不利。舌苔黄腻,脉弦滑。
调理原则:化痰熄风,疏通经络。以取督脉、手足阳明、足少阳、足厥阴经穴为主。
艾炙配穴 :百会、合谷、曲池、阳陵泉、丰隆、行间。
随症加穴:
1身热加大椎;
2便秘加支沟、足三里;
3舌蹇加廉泉;
4瘫痪症状参看后遗症条。
配穴原理:本型为痰热夹风,横窜经络之证。由于内风夹痰上扰,可见头晕头痛;痰浊阻滞中焦,则大便秘结;清阳不升,亦可见头昏嗜卧之症。故取百会以清脑升阳;风痰横窜经络者,取曲池、合谷、阳陵泉、行间以祛四肢之风而通经活络,并与治疗瘫痪之法合用,促使偏瘫之恢复。取丰隆以祛痰,取支沟、三里以通腑导浊。其痰阻舌下而语蹇者,取廉泉以开之。诸穴合用,以起化痰熄风,疏经活络之效,则病可痊愈。
3)肝阳暴亢,气血上逆(阳闭)型
症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禁不开,两手固握或抽搐,面赤气粗,身热烦燥,半身不遂,大便秘结,小便不通。舌苔黄腻,脉弦滑有力。
调理原则:醒脑开窍,清热熄风。以取督脉、手足厥阴、手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艾炙配穴 :人中、中冲、劳宫、合谷、行间、足临泣。
随症加穴:
1口禁不开加颊车、下关;
2身热加曲池。
配穴原理:本型为阳闭之证主要为阳升风动,气血上逆,蒙蔽清窍,以致神昏肢搐。故取人中、合谷以醒脑开窍;取中冲、劳宫以清心热而醒神昏;行间、足临泣以平熄肝风,降气血之上逆;口禁者取下关、颊车以开之;身热者加曲池以退热。本证多见于脑溢血与脑血栓形成之重证,病危时,应中西医结合进行抢救。
4)湿痰夹风,上壅清窍(阴闭)型
症状:朦胧昏睡,神志欠清,或昏迷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痰涎壅盛,面白唇黯。舌苔白腻或垢腻色灰,脉象缓滑。
调理原则:温宣开窍,化痰熄风。以取督脉、手足阳明、任脉.足厥阴经穴为主。
艾炙配穴 :人中、合谷、中脘、足三里、丰隆、太冲。
配穴原理:阳闭与阴闭,同属闭证。闭证宜开。但阳闭宜清开阴闭宜温开。阳闭主要为风阳上扰,气血上涌,故以潜阳熄风为主;阴闭主要为痰浊上壅,蒙蔽清窍,故以宣窍启闭、泄化痰浊为主。本方用人中、合谷以醒脑开窍,而熄风则 痰浊无 上壅之患。诸穴配合,共奏开窍、化痰、熄风之功。惟本病症情严重而多变,应中西医结合抢救为宜。
5)正不胜邪,阴竭阳亡(脱证)型
症状:神志昏糊,面色苍白,目合口张,手撒肢冷,鼻鼾,呼吸微弱,汗多,二便失禁,肢体瘫软。舌淡质萎,脉微欲绝。
调理原则:救阴回阳固脱。以取督脉、任脉、足少阴经穴为主。
艾炙配穴 :人中、素髎、神阙、关元、涌泉。
随症加穴:
1虚汗不止加阴郄、后溪;
2小便失禁加中极、三阴交。
配穴原理:本型脱证是五脏之气衰微欲绝,故出现上述各症,如不及时抢救,势必阴阳离决而致不救。方中用人中、素髎二穴,据人体和动物实验均证实其有良好的升压强心挽救虚脱作用。神阙位于脐中、脐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关元为三焦元气所出,联系命门之真阳,重灸此二穴历来为回阳固脱之要法。加补涌泉水穴,寓阴中求阳之意;汗出不止者,取阴郄、后溪以止之。小便失禁者,取中极、三阴交以固之。病情危急者,必须中西药结合全力进行抢救。
2,恢复期
中风急性期经治疗后意识状态逐渐好转,病情趋向稳定而进入恢复期。此期有两种情况:一是余邪未净,正气虚弱,如风阳降而未靖,痰热去而未净;一是留有神经症状如瘫痪、失语、吞咽困难等。而前者未平复,则必影响后者的治疗,因此清理余邪,扶助正气实为必要,处理得当可以减少后遗症状。
1)肝肾阴虚,风阳未靖型
症状:神志有时欠清,面红,心烦不安,甚则躁动,口干,便结,夜间失眠。资汗,肢体瘫痪。舌质红少苔或光剥,脉象细数或弦数。
调理原则:滋补肝肾,潜阳熄风。以取足太阳、足少阴、手少阴、足厥阴经穴为主。
艾炙配穴 :肝俞、肾俞、阴郄、太溪、行间、神门。
配穴原理:中风原属上实下虚之证,所谓下虚多为肝肾阴虚。经过急性期的治疗,风阳痰热虽渐平熄,但肝肾之阴一时难复,故治疗当以滋补肝肾为主。方中如肝俞、肾俞、太溪均是为此而设。取肝经之荥穴行间以熄未靖之风阳。汗为心液,故取心经之郄穴阴郄以宁心飲汗。取神门以安心宁神,夜眠宁静亦有助于阴气之来复。如此诸穴协用,共奏滋补肝肾,潜阳熄风之效,则病自康复。
2)脾胃虚弱,痰浊不化型
症状:沉睡嗜卧,唤之清醒,痰多而粘,倦怠懒言,纳食不多,四肢软瘫,大便易溏。舌苔浊腻、色白或黄,脉象缓滑。
调理原则:调补脾胃,宣化痰浊。以取任脉、足阳明、足太阴经穴和脾之背俞穴为主。
艾炙配穴 :中脘、脾俞、足三里、丰隆、阴陵泉、三阴交。
随症加穴:沉睡嗜卧加印堂,甚者刺人中,便溏者加天枢。
配穴原理:痰浊是中风的主要病因之一,而痰浊的产生源于脾胃运化失司。恢复期患者脾胃常较虚弱,故痰浊难以泄化。处方用中脘、脾俞、足三里、丰隆调补脾胃,以杜痰浊之源。取阴陵泉、三阴交以扶脾祛湿,嗜卧加刺印堂或人中以清醒之,便溏加针灸天枢以调理肠道气机。总之使脾胃健、痰浊除,则正气自得恢复。
3)气血两亏,心脾互虚型
症状:面色少华或苍白,倦怠思睡,精神萎顿,少气懒言,肢体软瘫或麻木,心慌易惊,夜眠不宁,纳食不多或食后作胀。舌质淡苔薄脉象细弱。
调理原则:养血益气,调补心脾。以取足太阳、任脉、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艾炙配穴 :心俞、膈俞、脾俞、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随症加穴:
1心慌加内关;
2食后作胀加中脘;
3夜眠不宁加神门。
配穴原理:本型为气血两亏,心脾互虚之证。气血虚弱者常见心脾两虚之象,故取心脾两俞以宁心健脾而养血,取膈俞以补血,取气海以益气;复取足三里、三阴交以调补脾胃而资气血生化之源。心慌取内关以宁心,食后作胀取中脘以健胃,夜眠不宁取神门以宁心安神。诸穴合用,以起养血益气,调补心脾之效,则病自向愈。
恢复期在清理余邪、调补正气的同时,必须兼治肢体瘫痪等,可参照后遗症的治法。
3。后遗症
中风后遗肢体瘫痪,口眼歪斜,吞咽困难,失语,甚至痴呆,或抽搐发作而为癫痫等症情。其中痴呆、癫痫、口眼歪斜等治法,可参阅本书精神分裂症、癫痫和面神经麻痹等篇。其余各症的治法简述如下:
1)肢体瘫痪
症状:一般多为一侧肢体不能自主活动,并常伴有麻木疼痛或感觉迟钝等。其软弱无力者为软瘫;拘急强硬,伸屈不利者为硬瘫。
艾炙配穴 :
(1)上肢瘫痪:大杼、肩髃、肩髎、曲池、手三里、臂中。外关、合谷、三间、尺泽、曲泽、内关、大陵、中泉。
(2)下肢瘫痪:环跳、风市、髀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悬钟、昆仑、丘墟、三阴交、委中、曲泉、阴陵泉、商丘、下昆仑。
每次均取3~5穴。
2)吞咽困难
症状:进食时不易咽下,饮水易引起呛咳,痰涎分泌物多而不易咯出,刺激咽壁时无恶心等反应。舌苔多浊腻。
艾炙配穴 :廉泉、扶突、风池、合谷、丰隆。
症状:言语不清或只能发出单声,或完全不能说话,舌欠灵活或偏歪流涎。
艾炙配穴 :廉泉、哑门、通里、三阴交、太溪。随症加穴:舌强硬者加刺金津、玉液。
【注意事项】
1,中风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之证,应区别标本缓急而治之。急性期多见风阳痰热、腑实血瘀之证,治以潜阳熄风、化痰泄热、通腑去浊、活血化瘀等法为主;若邪盛正虚、正气不支,而出现阴竭阳亡的脱证时,则以养阴回阳固脱之法以挽救之。恢复期余邪未净、正气虚弱者,宜标本兼顾,如舒络通经、活血化瘀以治瘫痪,益气补血、滋补肝肾、调补脾胃以补其虚。后遗症肢体瘫痪,长期未复者,多由气血不足,经络经筋失于濡养所致,故应调补气血、舒筋活络,以图恢复。
2.中风之症在老人最为常见,死亡率较高,据有关部门统计,在疾病死因中居首位。因此,在急性期应中西医结合抢救为主,有选择的对症配合灸法治疗。
3.灸法对中风脱症疗效较佳,对后遗症(恢复期)应以综合疗法为主,同时加强功能锻炼,一般能使部分患者完全恢复健康,大部分患者可取得不同程度的效果。
4.本病在昏迷阶段,针灸治疗可配合中药,对危重病人宜中西医结合进行抢救。

 

*文章有效期至2024年4月11日

*文章转载来自 中国灸法治疗学

*文章部分内容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感谢!

*本文如有侵犯了任何一方的合法权益,告知即删;
*本资料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意味对此作出任何承诺;

*注:以上内容仅提供一种治证思路,供参考。

*本资料仅供内部学习资料,请勿做商业使用;

 
深圳前海艾艾贴总代理 授权总代:赵泽红 微信号:18823198636

偏瘫艾灸哪里?怎么贴?艾艾贴使用方法 穴位图

预防中风艾灸哪里?怎么贴?艾艾贴使用方法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记录:

未查询到任何数据!


关注我们

    中国石斛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