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灸|脾胃虚寒有救了,三伏养脾胃,全年少遭罪!-艾艾贴分享
记住艾艾贴总代赵泽红网址:
俗话说:“十人九胃。”
意思就是,10个人里,就有9个胃不好。
生活越来越好,工作越来越忙,可我们的胃却越来越差——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胃病在人群中发病率高达80%,并且正以每年17.43%的速度增长。中国肠胃病患者高达1.2亿。
正所谓“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在中医看来,现代人长期熬夜、嗜食生冷、经常吹空调等行为,使得自身阳气受损,因脾胃虚寒而得病的人群越来越多。
众所周知,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其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脾胃虚寒导致的肠胃问题,本质上属于寒性病症,调理当以温热之法为主,用三伏灸冬病夏治再合适不过了!
01
三伏天,调脾养胃正当时
关于三伏天,“药王”孙思邈云:
“是月肝气微弱,脾旺……此时阴气内伏,暑毒外蒸,纵意当风,任性食冷,故人多暴泄之患。切须饮食温软,不令太饱。”
三伏天正值“长夏”,长夏对应五行中“土”,五脏中的脾也属土,故脾气旺于长夏,长夏之时最宜调脾。
现代研究表明,艾灸温补作用通过产生温热刺激激发经气,改善气血运行,对人体免疫功能进行调节,进而起到保健作用。
根据《黄帝内经》“虚则补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之义”的理论,在脾胃虚寒型疾病中应用三伏灸进行调理,能温经散寒、补虚助阳,使脾胃更强健,疾病自然会少发生。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脾胃病的调理方法。
▶ 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属于中医“泄泻”中的“久泄”,表现为经常拉肚子,可伴有腹痛、食欲不振、身体消瘦、四肢乏力等症状。
引起慢性腹泻的主要原因是体内脾虚湿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指出“湿胜则濡泻”。
慢性腹泻人群,可选用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等穴位进行艾灸。
它们均为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背俞穴,背俞穴是脏腑气血流注于背部的穴位,可调节对应脏腑功能而起到改善症状、缓解不适的作用。
▶ 虚寒性胃痛
胃脘部时常隐隐作痛,劳累或受凉后疼痛明显,喝热水、按揉胃脘部时疼痛能够缓解……虚寒性胃痛往往发生在饮食不节、嗜食生冷的人身上。
这种胃痛多因脾胃阳虚、纳运不健、胃失温煦、中寒内生所致,正如《素问·举痛论》提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虚寒性胃痛的人群要注意平常少碰寒凉的饮料和食物,避免穿短上衣、露脐装等。
与此同时,日常还应多艾灸腹部的中脘穴、神阙穴、天枢穴、关元穴,借艾灸的温热效应疏调脾胃气机,以达到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目的。
▶ 功能性消化不良
吃得不多却感觉胃胀得像个气球、食物堵在胃里不上不下、到点吃饭了却没有胃口……功能性消化不良常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等症状。
中医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脾虚气滞导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艾灸调理选取的穴位有中脘穴、上巨虚、公孙穴。
中脘穴为胃之募穴、腑之会穴,功擅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疏利中焦气机,配合艾灸上巨虚、公孙穴,可理气行滞,提升胃动力。
▶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一大特征就是胃黏膜受损,而胃黏膜受损之后,随之带来的就是一系列肠胃不适的症状,常见的有胃脘部疼痛、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畏食等。
慢性胃炎多因寒邪犯胃、气滞血瘀导致胃脘气机受阻,在用艾灸进行调理时可取神阙穴、气海穴、脾俞穴、胃俞穴、足三里,以补中益气、扶正固本,让脾胃得以温养。
三伏天,
是脾胃保健和养护的重要时期,
趁着一年中阳气最旺之机来温阳驱寒,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哦!
*文章有效期至2022年8月12日
*文章转载来自 艾艾贴订阅号
*文章部分内容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感谢!
*本文如有侵犯了任何一方的合法权益,告知即删;
*本资料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意味对此作出任何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