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冻疮,又名“冻风”,又称“冻伤”。本病多由风寒侵袭经络,气血凝滞而成。
现代医学认为冻伤是由冷风严寒伤及机体而引起的损伤。多发于手足、耳廓等处。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冷风严寒侵袭肌肤,致使经络痹阻,气滞血凝而成;或因冰天雪地气候严寒,敲冰洗衣以及涉冰踏雪等而伤及肌肤,以致脉络不通,气血瘀滞而成。
[辨证施治]
本病初起患处皮肤先呈苍白,渐成紫红斑片,局部灼痛、瘙痒或麻木,出现水肿,甚则患处皮肤发黑,局部组织坏死、溃烂。伴有舌苔薄白或白腻,脉细迟或浮紧。若全身冻伤,可出现休克。
治则: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以取阿是穴为主,兼取病变部远距离输穴以辅之。
处方:患部阿是穴。
随症加穴:①病变在面颊者,加迎香、颊车、合谷;②病变在偏头部者,加太阳、外关;③病变在手背、手指者,加八邪、十宣;④病变在足背、足趾者,加八风、气端、太冲、足临泣等。
灸法:
(1)艾炷隔姜灸:艾炷大小可根据冻伤面积而定,一般如枣核或蚕豆大。艾炷多少可根据病情和病人感觉灵活掌握,以灸至冻伤局部有舒适的热感为度,每日灸治1次。
(2)艾卷温和灸:每次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对冻伤局部红肿化脓者,可灸后用手指适当按摩患处。
(3)芒硝敷灸:取芒硝、黄柏适量,其比例为未溃破者,芒硝用量大于黄柏1倍;已溃破者,黄柏用量大于芒硝1倍。两药共研为极细末,以冰水或雪水调如糊膏状,敷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
(4)大黄敷灸:取大黄适量研为细末,加冷开水调如糊膏状,敷于患处,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敷灸1次。
(5)山楂敷灸:取鲜山楂(去皮)适量,捣如泥膏状,敷于患处,纱布包扎,每日换敷1次。
(6)生姜敷灸:取鲜姜适量,捣烂如泥膏状,敷于患处,油纸包扎固定。每日1次。
(7)青麦苗敷灸:取青麦苗适量,在火上烤至半熟,用手揉和,趁热敷于患处,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敷灸1次。
(8)棉籽蒸气灸:取棉籽适量,水煎后用蒸气熏灸患处,待水温后再洗患处数遍。每日1~2次。
(9)姜椒蒸气灸:取生姜、辣椒各等分,水煎后用蒸气熏灸患处,待水温再洗患处。每日1次。
(10)橘皮敷灸:取鲜橘皮(以手挤压其皮使汁溢于皮上)贴敷于患处,用纱布包扎。或用胶布固定。每日换敷1次。
方义:本方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取阿是穴灸之,以宣痹通络,调和气血;配迎香、颊车、合谷以温通阳明经脉;配太阳、外关以温通少阳经脉;病在手部者,加八邪、十宣灸之以宣痹祛风;病在足部者,加八风、气端、太冲、足临泣灸之,以温经散寒,祛风通络。诸穴协用,各奏其效,则病自愈。
[注意事项] 实状用质隆起
1.冻伤早期采用灸法治疗,有较好效果。
2.若冻伤面积较大,而出现休克等症状时,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
3.本病贵在预防,重在防寒保暖。并适当进行耐寒锻炼,如平时经常用冷水洗脸、洗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