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艾贴 - 首页艾艾贴代理价格 - 前海艾艾贴代理 - 全网正品保障

欢迎访问深圳前海艾艾贴网站!(https://www.158aiaitie.com)

艾灸调理疟疾

2024-02-14 18:56:12分类:艾灸深度调理 阅读:48

 

记住艾艾贴总代赵泽红网址:

www.158aiaitie.com


疟(nüè)疾,俗名“打摆子”。《素问·疟论》及《素问▪刺疟论》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症状、与针刺治疗方法等已有了较全面的论述。《金匮要略》在此基础上分类更详,将疟疾分为“温疟”、“牝(pìn)疟”、“瘴(zhàng)疟”、“疟母”等进行治疗,并提出疟归少阳之说,对后世影响很大。

疟疾多发生于夏秋之季,有传染性和一定的地区性,如《医学入门》说:“疫疟一方,长幼相似。”临床上以寒战、高热、出汗,休作有时为其特征。
现代医学认为,疟疾是人体感染疟原虫后,所引起的传染病,由按蚊传播。一般分为“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三种。间日疟与三日疟预后良好,又称为良性疟。恶性疟常常引起凶险发作,侵犯内脏,出现严重合并症。
【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外因是感受疟邪。如《诸病源候论》云“此病生岭南,带山瘴之气,其状有寒热,休作有时,皆由山溪源岭瘴湿毒气故也。”指出疟疾是感受瘴湿毒气所致,与一般时感不同。喻嘉言更明确提出:“疟邪每伏藏于半表半里,入而与阴争则寒,出而与阳争则热。半表半里,少阳也,所以寒热往来亦少阳所主,谓少阳而兼他证则有之,谓他经而不涉及少阳,则不成其为疟矣。”说明疟邪伏于半表半里,出入于营卫之间,邪正交争则疟疾发作,疟邪伏藏则寒热休止的病理机制。
本病的内因是正气不足。张景岳说:“经曰,夏暑汗不出者,秋为风疟,义可知也。然又惟素质薄弱或劳倦过伤者尤易感邪。”赵献可亦云:“经云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然有病有不病者,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其元气不固者,暑邪得以乘之。”此即所谓“无虚不成疟”。
由于感受疟邪的轻重、深浅不同,加之兼感病邪不同、体质强弱之各异,可出现各种不同的证候。典型发作的为“正疟”阳盛之体或感受疟邪而挟有暑热,出现热多寒少的为“温疟”。如阳虚之体或兼感寒湿,表现寒多热少的为“牝(pìn)疟”;若疟疾反复发作,气血亏虚,痰瘀凝聚,脉络阻滞,结于左胁下,发为症积,则为“疟母”。
【辨证论治】
1。正疟
症状:可分为三个阶段。“发冷期”,历时约15分钟至1小时,寒战,面色苍白,虽厚衣被仍不解,全身皮肤呈鸡皮样。“发热期”,寒战后继以高热,体温可迅速上升至40℃,并持续4~8小时。此时面色红赤、大渴引饮、剧烈头痛,甚至谵语、呕吐。“出汗期”,高热后全身大汗,体温骤然下降,诸症缓解,此期持续约2小时。“间日疟”,每隔一日发作一次。“三日疟”,每隔二日发作一次。发病时舌苔腻,脉弦滑数。
调理原则:疏调督脉,和解少阳。以取督脉、手厥阴、足少阳经穴为主。
艾炙配穴 :大椎、间使、阳陵泉。
随症加穴:1高热持续不退者,加合谷;2剧烈头痛者,加八冲。
配穴原理:感受疟邪后,邪伏于半表半里,正邪交争而发病,寒热往来为少阳病的主要症状。大椎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穴,能疏调一身之阳,祛邪外出,并普于清热解表退热。间使为手厥阴心包经穴,厥阴与少阳相表里;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二者合用和解少阳之邪,助大椎截疟。合谷有较好的退热解表和通络镇痛作用,故高热不退者加之,以协助治疗。加八冲者,亦有助于祛邪截疟,解表止痛。数穴合用,各奏其效,病自向愈。
2.温疟
症状:发热重恶寒轻,或但热不寒,口渴引饮,气短胸闷,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调理原则:清热,和解,截疟。以取督脉、手足太阳、手阳明、任脉经穴为主。
艾炙配穴 :大椎、后溪、曲池、飞扬、神阙。
配穴原理:素体阳盛或兼感暑邪,发为温疟。此 时 邪 不 仅在少阳,亦内入阳明,热盛耗气伤津,故清热为当务之急。本方取大椎宣通诸阳之气而祛邪;后溪为手太阳之输穴、通督脉,亦能宣发太阳与督脉之气,祛邪外出;曲池为手阳明之合穴,功善清泄阳明,并能发汗;飞扬系足太阳之络穴,神阙有“脐通百脉”之说,二者协同诸穴驱邪外出。邪气一去则气津自复。
3.牝疟
症状:发作时恶寒重,持续时间较长,寒去后发热较轻,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脘胁痞闷,肢体痠楚,舌淡苔白,脉弦缓。
调理原则:温化、和解、截疟,以取督脉、手少阳、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艾炙配穴 :陶道、液门、中脘、公孙。
随症加穴:如恶心呕吐加内关。
配穴原理:牝疟又称寒疟,寒者温之,灸法最宜。陶道系和足太阳膀晓经之会穴,功长疏风解表、扶正祛邪、清热截疟,液门为手少阳经荥穴(yíng),可和解少阳,治寒热往来。中 脘 是 胃之募穴,又是手少阳、足阳明、任脉、手太阳之会穴,健脾和胃,疏调胃肠气机。公孙为脾之络,别走足阳明胃,配合陶道能截疟,配合中脘善治脘胁痞闷。内关则系心包经之络穴,别走手少阳,古有“胸胁内关谋”之说,呕恶甚者加之降逆止呕。
4,疟母
症状:有疟疾反复发作史,左胁下出现症块,隐痛或触痛,面色少华,形体消瘦,食少倦怠,舌质淡或有瘀斑、瘀点,脉细弦。
调理原则:健脾养血,散结软坚。以取足太阳、足太阴、足阳明、足厥阴经穴为主。
艾炙配穴 :脾俞、章门、丰隆、三阴交。
随症加穴:
1贫血明显者,加膈俞,肝俞;
2脾肿大者,加痞根。
配穴原理:疟母患者久病多虚,气血双亏;但症块有形,乃属痰擦凝聚、脉络阻滞结于胁下所致。症为本虚标实,治当虚实兼顾。本方取脾脏之背俞健脾益气,助运化痰。脏会章门健脾化滞,疏肝散结。丰隆化痰,三阴交活血行气。贫血重者加膈俞、肝俞调补气血。全方既有利于气血恢复,又有助于症积的消散。

*文章有效期至2024年2月17日

*文章转载来自 中国灸法治疗学

*文章部分内容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感谢!

*本文如有侵犯了任何一方的合法权益,告知即删;
*本资料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意味对此作出任何承诺;

*注:以上内容仅提供一种治证思路,供参考。

*本资料仅供内部学习资料,请勿做商业使用;


深圳前海艾艾贴总代理 授权总代:赵泽红 微信号:18823198636

艾灸调理肺痨(肺结核)

艾灸调理头痛(包括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记录:

未查询到任何数据!


关注我们

    中国石斛网
返回顶部